结肠癌(CRC)是我国发病率第2位,死亡率第4位的恶性肿瘤[1]。新辅助治疗是针对可手术切除肿瘤患者的术前治疗,其可能优势包括使肿瘤缩小、清除微转移灶、降低手术难度、减少术后复发和改善患者预后。CRC的新辅助治疗在局部进展期CRC和可切除的转移性复发性CRC中应用较多,传统的新辅助治疗手段包括化疗、放疗、靶向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。免疫治疗用于CRC的新辅助治疗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。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。 本期分享1例MSS型局部进展期乙状结肠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年轻病例,患者在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后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,疗效显著。 (病例点评专家:郑松主任医师;病例分享专家:谢璐帆主治医师) 郑松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一医院 消化肿瘤内科 主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肿瘤医院 肿瘤内二科 主任 浙江大学 肿瘤学博士,主任医师,研究生导师 英国Royal Devon & Exeter NHS 访问学者 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,杭州市131人才重点层次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,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技术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委会中西医结合肿瘤营养学组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及细胞治疗专委会副主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委员 谢璐帆 主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肿瘤内科,硕士,主治医师 杭州市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持杭州市卫生科技项目基金 一般资料:患者,男性,32岁。 现病史:因“大便习惯改变2周余”于2021.09就诊我院,完善影像学考虑乙状结肠癌伴淋巴结转移可能,肠镜病理提示:腺癌,已于2021.9.11、2021.10.8、2021.10.27共行3次新辅助化疗(XELOX方案:奥沙利铂200mg D1+卡培他滨2.0g BID D1-14)。 既往史:既往有乙肝病史,口服恩替卡韦控制,无重大内科疾病史,无食物、药品过敏史,无烟酒嗜好。 家族史:有1妹妹因肠癌过世;父亲有多发结肠息肉史。 影像学: 2021.9.6 下腹部CT增强:考虑乙状结肠癌,浆膜面毛糙,临近系膜淋巴结转移。 2021.9.7 盆腔MRI增强:乙状结肠肿瘤性病变考虑,请结合临床及肠镜检查。 2021.10.29 盆腔MRI增强:乙状结肠Ca化疗后改变,与2021-9-7前片比较大致相仿,多发系膜淋巴结部分稍增大。
患者入院时影像学(上图为9.6下腹部增强CT,下图为9.7盆腔增强MRI)
患者化疗后影像学评估(10.29盆腔增强MRI) 肿瘤标志物变化:
患者病初肿瘤标志物变化 肠镜病理+免疫组化: 2021.11.8 肠镜:“距肛29cm肠”中分化腺癌。 2021.11.8 免疫组化:错配修复基因蛋白检测:pMMR;MSH2强度[++~+++], 阳性细胞数95%表达存在;MSH6强度[++],阳性细胞数95%表达存在;MLH1强度[+++],阳性细胞数95%表达存在;PMS2强度[+++],阳性细胞数95%表达存在。 基因检测: 2021.11.12 基因报告:基因变异总数1074个;肿瘤突变负荷(TMB):779.0Muts/Mb(百分位>99%;TMB-H);PD-L1(28-8)蛋白表达:CPS:阳性,10;遗传风险基因突变1个(MSH6 exon5 p.R1076C);微卫星稳定型MSS。 目前诊断: 1、乙状结肠腺癌cT3N+M0,III期; 术前治疗: 2021.11.8-2022.1.22起行免疫治疗: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200mg D1,q3w。 2021.11.30-2022.1.22改FOLFOX6化疗方案(4次),予奥沙利铂针150mg +亚叶酸钙0.5g +氟尿嘧啶针0.5g +氟尿嘧啶针3.5g维持46H,q2w。 术前疗效评估: 2021.12.31 盆腔MRI增强:乙状结肠Ca化疗后改变,与2021.10.29前片比较,肿瘤范围缩小。 2022.2.14 盆腔MRI增强: 乙状结肠Ca化疗后改变,与2021.12.31前片比较,肿瘤病灶明显缩小
患者治疗后影像学 (上图为2021.12.31盆腔增强MRI,下图为2022.2.14盆腔增强MRI) 2022.02.15 肠镜病理:“距肛30cm肠”粘膜慢性炎,局部粘膜糜烂,隐窝萎缩、退变,局灶小血管增生,间质淋巴细胞、浆细胞浸润。
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变化 手术: 2022.02.22全麻下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+腹腔淋巴结清扫术+肠粘连松解术 术后病理: 2022.02.28“乙状结肠癌新辅助化疗后根治术标本”:肠粘连组织,部分糜烂伴肉芽组织增生,未见肿瘤残留,化疗反应;分级:0级(完全退缩),上、下切缘未见肿瘤累及,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(肠周0/5,肠系膜0/5) 术后治疗: 2022.03.24行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免疫:FOLFOX6 Q2W+替雷利珠单抗200mg Q3W
患者治疗经过流程图 本例患者为年轻男性,诊断为乙状结肠腺癌伴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,基因检测:MSS型。该患者为局部进展期CRC,围手术期行3次新辅助化疗后,评估为增大的SD,因TMB-H,故加用PD-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治疗。经联合方案治疗4次后,患者复查影像学及肠镜活检提示病灶较前缩小,达到临床缓解(cCR),遂进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。术中所见提示病灶基本消失,且术后病理结果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(pCR)。目前该患者术后继续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,持续随访中。 根据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结肠癌诊疗临床实践指南[2],对于局部进展期CRC患者,新辅助化疗或放疗可使肿瘤退缩,有助于达到切缘阴性的肿瘤切除(基于中等质量证据的弱推荐,证据等级2B)。来自英国的FOxTROT研究对比了奥沙利铂为基础的辅助化疗组(12个周期)和新辅助治疗组(新辅助治疗3个周期+手术+辅助化疗9个周期)在围手术期局部进展期CRC患者中的表现,结果提示新辅助治疗提高了R0手术切除的比例,有提高DFS的趋势[3],但研究未达阳性结果。而法国的PRODIGE 22研究对根治性手术后行辅助化疗(12个周期)与先行新辅助化疗(4个周期)后再行根治性手术、术后再行辅助化疗(8个周期)的局部进展期CRC患者进行了对比,提示接受新辅助治疗的受试者出现1-2级肿瘤退缩(TRG1-2,44% vs. 8%,p<0.001)的可能性更大,并且pTNM降期率显著增加。但是,两组的3年总生存率(90.3% vs. 90.4%)和3年无病生存率(76.8% vs. 69.2%)无明显差异[4]。可见,以单纯化疗为主的新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收益,但总体疗效仍有提升空间。因此联合其他治疗,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势在必行。 近年来,免疫治疗发展迅速。程序性死亡受体-1(PD-1)单抗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ICIs),已然成为了多个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。对于具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(MSI-H)和错配修复功能缺陷(dMMR)的CRC患者而言,免疫治疗是首选方案,如在一项针对局部晚期dMMR直肠癌患者的研究中,单独使用抗PD-1单抗治疗 6 个月后,12 名患者 100% 达到了临床完全缓解[5]。但对于占比90%以上的微卫星稳定性(MSS)型结肠癌,PD-1单抗单药使用疗效仍有待提高。因此,免疫联合化疗也是目前探索的方向之一。Dutch NICHE研究显示,术前进行的新辅助治疗中加入免疫药物,能够提高MSS肠癌患者客观反应率[6]。提示免疫联合化疗在新辅助治疗中可能达到“1+1>2”的良好效果。 结合本病例,该患者围手术期行3次新辅助化疗后疗效评估为增大的SD,在此基础上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,疗效达到PR,为手术创造了有力条件,并最终达到pCR。TMB是肿瘤基因每个编码区域的突变总数,可以增加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。高TMB患者经免疫治疗通常预后也较好。本患者基因检测结果为MSS型,但存在MSH6突变,根据文献报道该突变可能导致TMB升高[7]。这表明免疫联合化疗在MSS型CRC患者新辅助治疗中的地位有进一步探索的价值。目前,该病例术后免疫联合化疗仍在进行中,期待更多随访结果与临床证据支持! 参考文献: [1]https://www.iarc.fr/faq/latest-global-cancer-data-2020-qa/ [2]Thorsen,AJ. et al Dis Colon Rectum 2(1970):148-177. [3]Matthew T. et al Clin Oncol 37.2019( suppl abstr 3504). [4]Karoui M, et al Ann Surg,2020,4:637-645. [5]https://meetings.asco.org/2022-asco-annual-meeting/14460?presentation=213772#213772 [6]Chalabi M, et al Nat Med 2020;26:566–76. [7]Salem Mohamed E, et al Int J Cancer, 2020, 147: 2948-2956.病例基本资料
治疗经过
病例总结
专家点评